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4章(1 / 2)





  在这里,道家败给了佛门。

  后来,《西游记》的作者参考上面的传说,设计了一场车迟国僧道斗法而最终佛门胜出的故事。只说罗公远。离开玄宗后,就再也没回来。后有朝廷使者在蜀道上看到罗公远,罗笑对使者说:“为我向陛下道歉。”

  据说,“安史之乱”起,玄宗到四川避难,罗公远在剑门迎接,将皇帝安全送到成都后才悄然离去,不白拜陛下一场:“玄宗学隐形于罗公远,或衣带、或巾脚不能隐。上诘之,公远极言曰:‘陛下未能脱屣天下,而以道为戏,若尽臣术,必怀玺入人家,将困于鱼服也。’玄宗怒,慢骂之,公远遂走入殿柱中,极疏上失。上愈怒,令易柱破之。复入玉磶中,乃易磶观之。玉磶明莹,见公远形在其中,长寸余,因碎为十数段,悉有公远形。上惧,谢焉,忽不复见。后中使于蜀道见之,公远笑曰:‘为我谢陛下。’”

  关于隐身术,一直被认为是古代最玄妙的幻术。

  《后汉书》“方术传”里第一次出现本土的隐身术士:“解奴辜、张貂者,亦不知是何郡国人也,皆能隐论,出入不由门户。奴辜能变易物形,以诳幻人。”葛洪专门在《抱朴子》里曾谈到隐身术:“其法用药符,乃能令人飞行上下,隐论元方,含笑即为妇人,蹙而即成老翁,踞地即为小儿,执杖即成林木,种物即生瓜果可食,画地为河,撮地成山,坐致行厨,兴云起火,无所不作也。”但是,他并没有指出到底要用什么样的药符。

  隐身术须借助于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也就是金遁、木遁、水遁、火遁、土遁。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,那么即使是再高深的人也不可能进行隐身。

  罗公远隐于柱石中,就是借助了金遁。在下面的故事中,善于隐身的主人公面对他人的提防时,仍然逃逸了。

  庐山道士茅安道,能“书符役鬼,幻化无端”,跟其学道者有数百人。他有两名入室弟子,常伴茅安道左右,茅将隐形术和透视术传授给二人。二弟子非常兴奋。刚学到手,就表示要还乡。茅安道一愣。但也没什么办法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对二弟子说:“我将此秘术传给你们,是为了叫你们学道修炼,而不可于人前炫耀,更不得以此术为非作歹。假若有违师命,我可叫你们法术不灵。”

  二弟子叩拜应允,下山而去。

  他们来到润州,也就是江苏镇江。

  当时,晋国公韩滉为官润州。韩滉也算当时的奇葩了,上马能做将军,下马能当宰相,坐下来还是个非常厉害的画家,“能画田家风俗、人物、水牛,曲尽其妙”,代表作《五牛图》经历了上千年的战火与动荡而一直流传至今。没事时,还是个不错的侦探。比如,有一年,夏夜无事,他与部下登上城楼乘凉。忽对手下说:“听!谁家女人在哭?哭声是从哪传来的?”

  手下说:“在某某大街。”

  手下又说:“听这哭声,该是丈夫去世了。”

  韩滉侧耳细听,久久不语。

  转天,韩滉叫捕快将夜里哭泣的女人带到衙内,一问果然是丈夫去世了。韩滉问怎么死的,女人说暴病。韩滉叫人查看她丈夫的尸体,也确实没看到被杀害的痕迹。一天过后,手下发现那女人丈夫的尸体招苍蝇,尤其是脑袋周围。韩滉叫人将其发髻散开,在头顶发现铁钉按下的伤痕。

  案子结束后,大家都认为韩滉是神人。有人问其故。韩滉说:“那天晚上,我听那女人的哭声虽然很急,但却不甚悲伤。汉朝王充《论衡》中讲,‘凡人于其所亲爱,知病而忧,临死而惧,已死而哀’。那女人哭已死去的亲人,声调不是哀伤,而是恐惧,所以当有奸情。”

  通常来说,当时的重臣或崇佛,或喜道,但这韩滉偏偏什么都不喜欢,尤其讨厌道士。而茅安道的俩弟子,就偏偏来到了润州。听说韩滉对道家尤为不礼,便商议:若真有怠慢就隐身而去。

  此日,韩滉召见二弟子。果如传闻,无甚尊敬。二弟子还以颜色,提着衣摆登台阶,并不行礼。韩滉怒,叫人把他们捆起来。二弟子欲作隐身术逃走,但法术却不灵了,乖乖被擒。随后,韩滉计划将二人斩杀。二弟子很害怕,其中一人还算聪明,说:“并非我们天生无礼,只是学道庐山,师父没把我们教好……”

  韩滉问:“师父是谁?若告诉我他的姓名,也许就会放了你们。”意欲将师徒一并捕捉。

  二弟子正想说,但有人禀报,门外有自称茅安道的道士求见。二弟子大喜,说:“此即吾师!”

  韩滉也暗喜,传其入内。茅安道到后,韩滉有些吃惊,只见茅骨相清异,一副美须髯,举手投足,有高士遗风。韩滉在茅的吸引下,不自觉地离席相迎。

  茅安道说:“得罪了。我的二位徒弟太过愚钝,不懂礼数,冒犯了大人,这是我做师父的过错。现在,他们的性命死活全在于您。我来到这里,并非要解救他们,只是想最后看看他们,当面斥责,愿与他们一起受刑。”

  韩滉笑:“那我就不客气了……”

  韩滉呼来手下,将茅安道也牢固捆住,又将二弟子押来。二弟子见师父也被捆住了,彻底慌了,向韩滉叩头,欲求不死。

  茅安道说:“韩大人,可否给我一杯水喝。”

  韩滉立即拒绝:“据说,你们这些术士多会妖法,莫非要以水遁逃走?”可见韩滉是很细致的。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,毕竟是位大画家,作品的特点就是精细入微,以《五牛图》为例,画面上虽同为老牛,但神情、动态各不相同。

  茅安道笑:“此水亦可。”他俯身将桌上砚石里的水喝了一口,转身向二弟子喷去,二弟子转眼化作一对黑鼠。此时,茅安道奋力一挣,绳索脱落,自己变为一只老鹰,腾空而起,一个俯冲,抓住黑鼠,翱翔而去。

  韩滉惊骇良久,终无可奈何。

  这既是一个涉及包括隐身在内的幻术的故事,也是一个师父倾情搭救徒弟的故事。

  故事里,当二弟子冲撞韩滉后,再做法已经不灵了,应了当初师父茅安道的告诫。但在二弟子服软,并“出卖”师父后,茅安道仍讲求师徒情分,没抛弃这两个弟子。

  这样的故事无独有偶。

  玄宗时,进士崔伟乘驴游青城山,驴失踪,寻驴时,入一洞,被仙翁传授隐身术,警告他此术虽可隐身,但不可妄入皇宫。临别时,又赠崔伟一道符,告诉他危急时打开。崔伟来到长安,实验隐身术,偷偷钻进几户人家,别人一无所见,果然灵验。于是,他违背师父的嘱托,秘密进入皇宫,偷盗了南方进献给杨贵妃的生日礼物。

  玄宗很震惊,急忙召罗公远,叫他作法,捕捉小偷。罗以道符相照,发现隐身的崔伟,将其捉住。崔伟想起师父给的救命符,打开后,罗公远与卫士都扑倒在地。玄宗大惊,只好将其释放,但派人跟踪,欲寻其住处。

  崔伟返回青城山,尾随的人也到了。崔伟来到当初的洞口,见师父在等候。皇家卫士想跟进,仙翁放过崔伟,随后用手杖在地上画了一道,顿成万丈深渊,将那些皇家卫士阻挡在对面。

  崔伟的故事和茅安道的故事有一点是相同的:在弟子栽了跟头并遇到危险时,做师父的全力搭救了他们。你们做了叫我没面子的事,我会处置你们,但在他人面前,我还是维护你们的。仙翁和茅安道的观点是一致的。至于茅安道最后的做法,其实也是对不尊重道家的韩滉的一次警告。

  无论茅安道、青城仙翁,还是罗公远,这些精通隐身术的人,都是修行高深的。不过,也有个别人,虽持有此术,却抵挡不住凡人香躯的诱惑,使多年的修行毁于一旦。

  仍在玄宗年间。当时,檀州密云县县令有一女,十七岁,姿色美,可倾城,得了一种怪病,如何怪?不得知,总之,过了一年仍没好。当县令的父亲十分着急,四处寻访名医,都不见效。这时,有下属说:“何不请密云北山修道士为千金治疗?”

  “北山道士?”

  “此人在北山修炼已数百年,据老一辈人称,有异术,当可治顽疾。”

  县令喜,带厚礼,入山请道士。

  救病活人,为善行,尽管道士断绝人烟数百年,但也没推辞,于是跟县令出山。走在密云的大街上,人们夹道观望,指指点点:“看,就是他,修行数百年的仙人!”

  一身黄衣的道士入县令府邸,为其女看病,小姐之美令道士惊讶。感叹之余,开出药方,小姐服后,病真的好了。县令大喜,赠道士很多礼物,留其在府上住了一个多月。这期间,发生了怪事:每天入夜,小姐卧床后,总感觉有什么压着她的身体。小姐昏昏然,一如梦魇。等到天亮,身上的东西离去后,本人才能恢复清醒。

  这样的事一连发生了几个晚上。小姐羞于开口。她想不想说呢?又过了一些时日,她才将此事告诉母亲,其母又将此事告诉县令。入夜后,县令带人埋伏在小姐寝室。夜半,果然听到有人潜入之声,但却看不到人。众人闻声而扑,上灯一看,正是北山道士。

  县令叫人将道士捆绑讯问,道士一下子哭了,这出于县令的意料。

  道士说:“我居密云北山修炼六百多年,未曾到人间。前些天,蒙您殷勤相请,出山为公之小姐治病,见到小姐后,为美色所惑,不可自抑。我修炼多年,自有道术,白天隐形,夜里与小姐交欢,您府中之人不曾相见。今被君捉住,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”

  道士说,他在北山修炼六百多年,以此推算,当是东汉时期的人。在遥远的汉朝入山修行,那时他万不会想到,自己会意外地死于唐朝。

  幻影术

  从唐人志怪设定的发生时间看,大多集中在中唐的德宗贞元时代。到晚唐的懿宗咸通时代,也就是公元785年~873年间。这期间,层出不穷的奇闻轶事,形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气氛:幽暗、隐秘、诡谲、苍茫……尤其是德宗贞元年间(公元785年~805年),各种奇异的事频繁发生:贞元元年,怪鸟现于终南山,有双手,及一足……

  贞元二年,长安大雪,平地深尺余,雪上有薰黑色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