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节(1 / 2)





  胤禛看了看德妃,“皇额娘吩咐儿臣给德妃娘娘带了礼物。”

  德妃笑着道,“是吗,皇贵妃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,”转头对抱着盒子的刘裕道,“打开来给本宫看看。”

  刘裕应道,拆开盒子,赫然是一座玉质的送子观音。端茶的清菊一个手抖,将茶碗掉在了地上。

  德妃皱起眉头道,“怎么做事的,吓到四阿哥怎么办!”

  清菊赶忙跪下请罪,德妃挥挥手道,“行了,赶紧收拾收拾下去吧,把皇贵妃的礼物好生收起来,打碎了她,你一家的脑袋都赔不起。”

  清菊连连磕头,叫人收拾了屋里,捧着送子观音下去了。

  德妃回头看胤禛,嘴边依然带着笑,“本宫的下人用的时间久了,一个个都懈怠起来了。阿哥如今多少人伺候着,用得都惯不惯。”

  胤禛皱起眉头想了想,“贴身伺候的有四个,其他的大概十几个吧,儿臣记不清了。两个年级小的儿臣很喜欢,年纪大的,有儿臣的谙达太监,办事……也很牢靠。”

  德妃笑了笑,“等阿哥迁了宫,本宫向皇上求个恩典,赏你一个御前伺候的大太监,帮你管着那帮奴才,省的你操心。”

  胤禛低了头,半晌道,“谢德妃娘娘。”

  一个砰砰的脚步声传来,胤禛抬起头,六阿哥胤祚跑了进来,“四哥,四哥。”

  胤禛跳下床,接住冲过来的胤祚。

  德妃从旁道,“没规矩,也不说给额娘请个安。”

  胤祚做个鬼脸,随便一鞠,伸手便去拿盘里的点心,被德妃一巴掌打了回来,“你才吃过早膳,这时就吃点心,也不怕撑着。”

  胤祚苦了一张脸,看向胤禛,胤禛掰开一块点心,给了胤祚一小半。胤祚飞快的放进嘴里,看了额娘一眼,又飞一样的跑远了。

  “这孩子,”德妃苦笑一声,看着远远跑走的身影,胤禛定定地看着德妃专注的侧脸,慢慢地低下头。

  胤禛回到承乾宫时已是下午,去给皇贵妃请个安,就回屋读书了。

  苏伟很想知道四爷第一次和亲生母亲单独相处是什么样的,可偏偏今儿个又不是他当值。抓心挠肝地等到第二天早晨,刘裕回来了。

  苏伟避开其他人,问刘裕昨个的情况,刘裕哇哇啦啦地说了一大堆,苏伟总结了一下就是吃点心,说话,吃点心,喂鱼,吃点心,送礼物。这其中让苏伟最在意的是那一尊讽刺意义十足的送子观音。

  日子过得是很快的,四阿哥听了皇上的话经常出入永和宫,苏伟也跟着去了几次。德妃娘娘对四阿哥很好,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,但苏伟总觉得,那其中缺了一点什么。

  年关到了,宫里热闹起来。

  从除夕晚上开始,宫里就是三天一大宴,两天一小宴。

  四阿哥年纪小倒还不用逢场必到,可以微微喘口气。

  但苏伟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偷得浮生半日闲,反而比其他人更忙。只不过不是为了过节,而是为了迁宫。

  第二卷 阿哥所

  第10章 迁宫

  正月十八,四阿哥迁宫

  一大早,苏伟伺候着四阿哥去皇贵妃那辞行。

  皇贵妃挺着肚子,嘱咐了几句,着人拿出一木盒,胤禛打开一看,并排六枚玉环,质地温润,光芒内敛。

  “皇额娘?”

  皇贵妃笑了笑,“这是皇额娘压箱的东西,你拿着赏给你亲近的伴读、侍卫,不用向内务府登记,方便又显得亲近。”

  胤禛低头看了看,双眼微红,皇贵妃拉过他,“今儿个可是你的好日子,不许哭鼻子的,以后想皇额娘了,就着人递牌子,皇额娘一准早早地宣你进来。”

  胤禛连连点头,把木盒交给苏伟,正式地跪下,“儿臣谢皇额娘养育之恩,”三个头叩在地上,皇贵妃的眼睛也有了水光。

  从皇贵妃那出来,胤禛又到了永和宫,德妃也早早地等在殿中了。

  胤禛正式地行了礼,德妃将他扶起来,回身从榻上捧起一个木盒。苏伟一看,立马不动声色地将手中的盒子给了身后的王朝卿。

  胤禛打开木盒,苏伟从后是没看清里面有什么,只觉得一阵金光闪闪。

  倒是四阿哥略有些惊慌,连忙扣上了盖子,“德妃娘娘……”

  德妃笑笑,“你在阿哥所,虽说有内务府的供奉,但到底不比自己手里的。那么一大家子人,光赏赐就要多少。这盒子里的,不在记档上,你随意地用,省得紧巴巴的。”

  四阿哥沉吟了片刻,点点头,又把木盒交给苏伟,苏伟顿觉沉重非常,这可是实打实地一盒金子啊。

  胤禛回头看着端坐在榻上的德妃,撩开衣摆又一次跪下,“儿臣谢额娘生育之恩。”

  德妃一震,两行清泪瞬间滑落,“快起来。”

  四阿哥被德妃扶起,德妃拉着他的手,似乎是有一肚子话要说,但终是没有开口。

  苏伟在一旁,却是冷汗直流。幸亏他长了心眼,只带了王家兄弟到永和宫,要不然……

  德妃目送着四阿哥离开,清菊递上锦帕,“娘娘,别站在门口了,当心着了风。”

  德妃擦擦眼泪,“今天在屋里的下人都交代好,要是有一个人漏了嘴风,本宫拿你是问。”

  清菊赶忙俯身行礼,“娘娘放心,奴婢一定办好。”

  德妃吸了口气,转身向屋里走,清菊连忙上前扶着,“娘娘,这血缘深重,四阿哥对您是有情分的。”

  德妃微微一笑,“是啊,不过,这生恩哪及养恩重啊。”